Rainy Days And Mondays

沏上一壶龙井,相契于心的“莫谈国事”,而后才会是友人间其乐融融的言谈往来;自己偶有所思,偶有所想而欲发于文之时,亦总希望“勿论学业”。却只可惜生得一个书生命至此,到头逃不过被个把数字英文字母玩弄。

于是还是这首Rainy Days And Mondays的应验了。直着说来便是周一得知“噩耗”,嚎啕了一宿赴美深造道路的多舛,也基本如是了。过后心态平复的倒也不慢,终究这倏地被扯裂的肌肤是好了三分还是五分,不愿多想、更不期多加提及了。若还有望去成,便是谢了皇天恩赐观世音庇佑,感慨上辈子积了德行;如若是就此呆在这里了,倒也安心罢,稳稳妥妥又两年一切按着之前的计划命数走。终遗憾的是如若此,则和那些相约大洋彼岸相会的友人要道声歉,怕是可能要多等上一两年也不定;而备着想寄送出印有五大湖景致的明信片许是也要迟来一些时候了。

事后回想,估摸着自己嚎啕的缘由。遗憾确有,悔恨自然也不会少,却是大部分的伤痛难耐源自于自己对不住母亲。若不是惦念着家中母亲那双眼、那双手,若不是看着荧幕上闪动着的和家里联络的对话框,再是痛哭流涕怕是也到不了这般田地的。于是转头念到,似乎十二年多的学习生涯大都是在为家母而读书啊……噫,虽是讲出来不那么光彩,即便是自己对所学之物还略存有些许兴趣,但或许事实大抵如此吧。近日的确有人问起过我“为何而读书”,我言或有兴趣于其中,于是此人对这番回答颇为满意。而今看来,其中兴趣所占多少而源自家庭的压力又占多少也的确值得商榷。却倒也无奈,Engineering这个尤物放在面前很是无感,即便算不上有什么厌倦嫌恶之情,但筛选专业时一股脑儿抛去大半选项也直截了当的告诉我我和Engineering之间有“代沟”。可惜为生活所迫,《蜗居》让人看得觉着当下男人稍欠点赚钱本事就没有存在价值和意义了。

于是我惋叹失去了大半的自由和权力:对于未来生活选择的自由、对于当下生活选择的自由,好在还留了一小半容我回忆过往的自由。权力基本没怎么多想过,仅是“活下去”这个义务就令人心生焦粹。说的是可怜了些,可仍令我扼腕。唯一庆幸的,或许就是我还是那个曾经说过“能够创造奇迹和希望”的我了。

民族团结——从根源问题向前看

当我们所言的本应只是一种由“地域、语言、宗教信仰、共同祖先或者是大多数群众的主观认知”所产生的纯“文化概念”被另一种更加“政治”的概念所击碎时,我们不难发现:民族的“团结”已经维护不了了。

如果将“民族”作为一种纯文化定义来说,它的存在意义应与“故乡”相类似——即故乡提供给一个人其地域归属感,而民族提供给其一种文化归属感。然而为什么一种虚空没有实质意义的心里感觉会带来民族矛盾?究其原因,民族矛盾为什么会出现呢?

归根结底个人认为是一种对自身身份的认同感的诉求的直观体现,这甚至似乎是与生俱来的。譬如我来自杭州,便自然而然的对杭州会有着一种独特的情感,再譬如我受教于吴越文化,于是乎和来自其余地域文化的人之间形成的隔阂和距离感也天然的随之产生。当不同民族间的文化进行交流时,一旦自我的身份认同感受到威胁和攻击时矛盾就出现了。这样的解释虽然不完全适用于欧洲各个国家的建立,但对于二战时期德国纳粹向犹太民族开火,以及中国现今遇到的种种社会问题还是有直截明了的意义的。

“中华民族”这个词固然大家都很熟悉,这个区区只有不过一百余年的新兴概念却在很大程度上误导并扭曲了本身可以正常维护和发展的多民族关系。梁启超曾在《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中定义其含义——今之中华民族,即普遍俗称所谓汉族者,它是我中国主族,即所谓炎黄遗族。而“民族”一次的概念又在西方思想的作用下向着“国家”这样一个“政治概念”转型,当“中华民族”这个词的外延扩展至整个中国人时,文化侵袭就产生了。虽然现今中华民族一词已然成为了一个非人类学和社会学基础上的定义,转而脱身为一个政治概念,但仅仅从人类自身情感而言,非汉人(或者非汗蒙满民族)外的其余民族接受这个定位时还是心存芥蒂的。一个民族的产生首先便是血缘。当我们不经意间更进一步的将“华夏儿女,炎黄子孙”这个再作为整个中国国家的文化载体时,其余民族便更是难以接受了。

当下的大学生遇到“民族”问题的时候不能算很频繁,日常和有着其他宗教文化或是饮食生活有差异的同学相接触时亦很少会出现过激行为,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一代人如果能看待民族间的差异等同于当下看待各个省市自治区的差异一样就能使当今仍存有的民族间矛盾弱化淡化很多了。不得不承认当今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键如此微妙,很多问题一触即发,若能冷静的将民族与国家两个概念区分开来则是能够绕过很多矛盾的触发点的。另外,当我们在面对那些矛盾激化产物时,若能用自己更客观理性的思考和公正的评价来处理,很多问题也是可以迎刃而解的。至于西藏问题、台湾问题这样以上升至国家概念的事宜,每个大学生心中有其自己的是非准则和判断标准便足够了罢。

Mary and Max——相交,然后惜缘

看完《Mary and Max》,真的还能觉着自己留存有幸福的,点滴的感动就像片中Mary的那瓶眼泪,一滴一滴滴入眼然后又这般溢出来了。”朋友”——这个词每每提及心中便总有芥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那么多样复杂,岂容一词便如此轻易简单就高度概括了呵。

于是又不免忆起小初的些许不悦,但却不如感恩高中三年吧……而今便待时间涤洗冲拭了。而纸、笔和涂鸦又常常能够成为自己的情感宣泄点。《Mary and Max》片尾的书信贴满天花板那一幕,《情书》片尾那张卡片的背面展露的一瞬。

自然这部电影的清晰主旨和蕴含于其中的情感一目了然得不必多言。倒是很觉片中人物形象和生活场景的塑造还有卡通动画的成型的有趣,这方面所花费的功夫确是为影片添光增色许多。反复提及关于人生道路与人相交的比喻看着也觉碎烦,但类似于这样的比喻自己倒也一直坚信着,每个人都应是三围空间中一条各自独立的时间轴线,螺旋扭转于此。一些人便永远不会同自己相交,一些人忽的在某个时刻与你撞在了一起,却又匆匆离开了,惜缘便是珍惜能够与你常有交点又不至飞离很远的那些人了吧。想来高中还曾经把两位夜路问自己”借钱”失败的”哥们”作为一个很合乎情理的关于两两遥不可及的世界也能倏地相遇的最佳诠释之一。至今也偶尔会好奇一下他们这时候会在做什么呢,找着工作了麽或是继续飘摇着?

曾出现在他人的故事里,讲述着一些期冀能承载一辈子的幻想。一辈子呵,这个词还是和我有着距离的吧,就这样固执的铭记和不敢忘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