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

前段时间看了姜文的《一步之遥》,作为一个观影不多的观众至少也从中看出了姜文享受在其中的形象,我想这就是一部好电影。所以说做一件自己想做的或者说自己喜欢做享受在其中的事情是可以排在第一位的,外在的评论和事后的结果相对都可以排在之后。举个不恰当的例子,这就好像鲍尔默买手机,贝佐斯做手机一样(笑),既然自己喜欢,多花点时间多花点钱开心就好,不在乎别人多说几句。

中国有这么好的一个寓言故事,讲夫妇俩带着毛驴去赶集。两人牵着毛驴走,结果被人笑话有驴不骑;于是男的骑上驴让他老婆走路跟着,人说议论这大男人不照顾女的;于是换做让老婆骑驴,又被人说女人不体恤丈夫;只好俩人一起骑着驴,这下别人又说这两懒鬼折磨一头驴;没办法只好把驴捆木头上俩人抬着走了。

所以说既然无论如何都无法取悦,甚至是不得罪所有人,那还不如干脆做自己。我倒是好奇为什么自己在这个年纪乐得(苦得)时常去想这个问题,看来还是因为刚从学校毕业迈入社会,又到了这『青黄不接』的年纪,压力略大又无从选择,欲求自由却缺乏对生活的想象力吧。看了看之前的文章,其实一年前就知道生活『没有意义』,不过这标准答案既然没达到心理预期总是心中有说不出的抗拒。

这段时间(从上次的文章到现在)看知乎的频率高了起来,物以类聚的道理。但是真的什么问题都需要一个解答吗?更进一步说,都需要一个大众化的高票数的标准答案吗?以程序员作为职业(或者以工科作为专业)的一个『副』作用让我自身觉察到对于世界的看法的逐步改变——认为万物可解,所有问题、现象、矛盾都有原因,都可以重复性试验,都可以找到节点,进而解决——这就是工作中解决代码问题的万变不离其宗的能力。既Find a bug. Try to reproduce. Debug function by function, line by line. Fix the issue. 时常的这样的习惯给予了生活莫大的方便和心态上的宽慰——相信一切问题皆能解决和解决一切问题的能力。但是偶尔的潜意识中也会觉得是否这样的不变流程就是最优解、唯一解,或者是否真的需要解?

也许真的不需要解呢?因为每个人评价标准不同,所以自己才是唯一的评价标准来源吗?那么自己的评价标准是正确还是错误呢?可是遗憾的是,正确和错误的定义本身却又来自于其他人,也同样没有定论。

去年哪儿都没去,今年挽回了一点。我从不关心别人嘴里的正确和错误的旅行目的地——这没有定论,我关心的是我觉得它有趣不有趣。旅行或者换句话说出去玩儿,是通向新世纪三有青年(不是有学历、有背景、有证书,而是有钱、有趣、有理想)的必经之路。这次走访了墨西哥和俄罗斯,也算不虚此行——世界上不只有北美西欧这样的国家,中国特色也不是那么独一无二,墨西哥街边的早晚的卖吃的小摊小贩的铺子,还有莫斯科城里城郊的火柴盒型的居民楼,都能看到熟悉的影子。热闹的街头巷尾和喧嚣的城市对于一个住在市郊小山坡上的我来说更是亲切有加。这些都是有趣的元素。一定要空余出时间好好整理一下照片可以重新回味也好安排未来的旅途计划。

再记录一行,昨儿抓了一只螃蟹,味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