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是一道明媚的忧伤——《十三棵泡桐》

对郭敬明的这句话还是抱有好感的。前几日看《十三棵泡桐》,这样残酷青春的片子倒也粗浅浏览过些,尤是那些描述高中十分的故事无论是数量还是于己的触动来说都有砸吧砸吧嘴的余地。

简直的,这和小时候看《男生贾里》、《女生贾梅》,还有《小鬼鲁智胜》这个系列,或者是《草房子》还有那一套至今还罗列在家中书架上的书籍从左到右摞成彩虹状的故事书时候,完全是两种精神状态了。

是小学刚能读起故事的年纪看这些大都发生在小学高年级或者初中云云的,学校里、班级里发生的小打小闹小使坏小冒险;而今变成了过了高中三年在大学反复反复那些个“残酷青春”、“无情花季”,更或只是单单的纪录片。两个字:老了。

人老了才会喜欢回忆,这是当然的,也成为了自居“历红尘千险,涉世间万难”的最好资本。真是不知道当时高中还会在期末总结如何造出“历红尘千险,涉世间万难”这句“精彩”句子的……咳,又开始回忆了。

《十三棵泡桐》的故事,或者说其描写的青春当然和我经历的高二生活八竿子打不着。我身重点学校重点班,何凤、陶陶、包京生他们也是“重点学校”“重点班”,那些女老师和男学生苟且、旷课同居、绑架抢钱等事情确让我觉得有些扯淡,但就是这样一系列我绝无可能遭遇甚是耳闻的事情却还能触景动情?青春。都从那段时候过来,不同的生命却同样的三年。没有多少人有过“不平凡”的青春,却也没有多少人不在谈论“当年”是那么的津津乐道回味无穷。是的,到处人的身上都有着自己、同学、老师还有时代的影子。这几十个人同在一个屋子里朝夕的经历又怎是初中的懵懂大学的自由所能给予的。

关于高中时候那些故事,《蓝色大门》和《情书》自觉是算上乘了。在社会主义温室里成长的众,即便有李雷和韩梅梅辅导,情窦应该大多绽在初中之后。若不把一段略带酸涩的小美好藏在故事里自然也觉着遗憾惋惜了。

而回忆总是湿乎乎的,谁叫你把它从眼泪里拿出来呢。许是又过了无限长的某段时间,又觉得自己老了,又觉得想开始回忆了,这就和《情书》中翻开《追忆似水年华》最后一页相契了。

断桥残雪——京城小忆

江南夜色下的小桥屋檐
读不懂塞北的荒野

回想清明时分北上至京城,的确是一份江南人读不懂的景象。印象极深的是去时卧躺在铺上待早晨六时许睁眼向外探看时的颜色。距抵达还有些辰光,火车两侧就可称之为塞上风情了吧。黄褐色,是的。从灰黄的天到天地交界处染上泥沙的浅黄色的墙面,然后是风尘滚滚的土路和恣意激起空气躁动的突突的拖拉机。近处是黄褐的土,有细弱的苗,也都是黄的。隔着车窗并不干净的玻璃看着窗外,脑海中的北方和眼前的一切就这样印合在一起了。

这可是清明呐,歌中道“又是清明雨上”,却在这里觅不到一毫湿气。圆明园里还是草木萧疏状,幸是有了几湾水让摊边柳似懂非懂、小心翼翼的伸出三五个芽孢,不然真是难辨得清当下季节了。

梅开时节因寂寞而缠绵
春归后又很快湮灭

梅的盛季已经过了,连樱树都准备着郁郁葱葱。经过那几棵树下倏地抬头发现花迹已无处找寻。记得盛时树下的熙熙攘攘现都成为过往的飘渺回忆,然后樱树仍是默默的,花开花落叶茂叶疏人来人去。转瞬即逝便是湮灭,花季就这般湮灭。

断桥是否下过雪
我望着湖面

每每伫于断桥脑中也留此感怀。大雪落杭城之事也非常见,就让“断桥残雪”一景更显珍贵。春,白堤柳帘,都不会告诉我断桥是否下过雪。当一些景象滞留在脑中任随春秋更替时,回忆、还有等待下一次和回忆重逢就充满感动了。

凝视圆明园的断壁残垣,我又从何得知当年是否有那恢弘,声色的盛气又弥留了几分?故宫的地面的砖坑坑洞洞,踏行其上我亦能感受数百年的沉淀?

掇拾

电脑里存了很多“断章”,都是偶尔拾起Word,半兴致半强迫的产物。上次写的一半的是关于自己Touch里种种纷乱复杂的歌和曲目的来源问题,有时候去探究一些平常生活中略去的细节也能掇拾起一些记忆的碎片。

再次感叹对于乘坐长时间公共交通的好感,抱着大书包——装有电脑和一切不离身之物的大包,坐,或者更应该是蜷缩在座位上。周围都是陌生人,可以昏睡一觉,可以看窗外跑过的田地,房屋,道路,树木和天上的云。可以想起当时一个人在欧洲的纯粹。俗语身在福中不知福的道理很可以显现,当初不到10天的旅游最后经过大脑层层过滤最后都可以成为合上眼睑,砸吧砸吧嘴的味道了。

上个周末的开心——个人觉得开心比快乐要更纯粹,这应该来自于字面上的感觉——左右再一想,还是很开心,这种感觉应该很是要珍惜。周围生活环境的不能算是小的改变撇去了些也带来了些,大体也是开心的。

有时候仍存困扰的会是不定的未来吧,前方道路很多,而自己能够走的真的只有这一条麽,不提有否后悔,至少也许有无助无奈吧。

附上闲暇:ナウシカ、テンテン、桜。其中的第二个日语里的“天天”,不过发音变成了ten ten。

武大的樱花或许没机会看了吧,交大樱花倒是马上就准备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