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小波摘记

近来得空,读罢了王小波的几部作品。按照顺序依次是两部小说《红拂夜奔》、《黄金时代》,和杂文选集《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小说很精彩,杂文也毫不逊色。之前曾被一再推荐过《红拂夜奔》,每每拿起放下,这次一口气读完颇为畅快。

毕业前夕刚好要写一个“自我鉴定”,这个颇具特色的活动很可能将是一个学业的正式鉴定的完结版——隔了太平洋,那里的人应该没有这样的传统。我在文章中大致有这样一句:这随性肆意的青春,红拂夜奔般的青春……当时根本没有读过这书,只是对书名本能的理解。夜奔,晚上跑出去,据说还是私奔。现在读完觉得倒也差不离,红拂的青春,我们的青春,都给了一个不大靠谱的“王二”,就这样一去不复返了。书的内容自然有趣,符合小波的评判标准。“其实每一本书都应该有趣。对于一些书来说,有趣是它存在的理由;对于另一些书来说,有趣是它应达到的标准。”这样一出历史戏和他自己(“王二”)的故事揉在一起说的穿越感是十分美妙的体验。至于《黄金时代》,读完自觉得更胜于此书。故事相对更精悍,也许描述的时代更近更有带入感。我偶和室友说起此书他说犹记得性爱描写贯穿始终,有点“俗”,前面这点是事实,“俗”我却不这么觉得。“正如我们的生活不应该是我写的这样;但实际上,它正是我写的这个样子。”这就是真实感的来源。他自己也提到,性不是媚俗,“在非性的年代里,性才会成为生活主题,正如饥饿的年代里吃会成为生活的主题”。之后看了他一些杂文和对待小说的理解我也能认同他写作时候的想法。至少这本书读下来是颇为真实的。性与爱的发生都很自然,也都值得反复回味。黄金时代讲述的就是这个年级的事情,虽然那时和现在大环境变了,年轻人还是年轻人,黄金时代还是那个黄金时代。这儿摘录点句子。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不管怎么说,那是我的黄金时代。虽然我被人当成流氓。
陈清扬说,那也是她的黄金时代。虽然被人称作破鞋。

这就是两个年轻人的“伟大友谊”,两个人的黄金时代。

之后我又看了《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当时也是心血来潮想重温一遍高中时候读过的这篇小故事——《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结果这个集子里面没收录。故事当时是杭高一个语文男老师推荐,看完这集子便知道凡是任何一个心思活络的语文男老师大都是会视王小波为精神导师。他所追逐到的“智力”、“性爱”、“有趣”三点再加上这样飞扬的文采,无怪当初老师的何等激情洋溢。(当然当时还有一个很狷儒的细谈一节课古代女子粉饰容妆的老师,可能就会推崇别的作家了。)

这段话亦值得抄录:

很多年轻人会说:平淡的生活哪里有幸福可言。对此,我们倒有不同的意见。罗素先生曾说: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建设性的工作。人能从毁灭里得到一些快乐,但这种快乐不能和建设带来的快乐相比。只有建设的快乐才能无穷无尽,毁灭则有它的极限。夸大狂和自恋都不能带来幸福,与此相反,它正是不幸的源泉。我们希望能远离偏执,从建设性和创造性的工作中获取幸福。创造性工作的快乐只有少数人才能获得,而我们恰恰有幸得到了渴望获得这种快乐的机会——那就是做一个知识分子。

不知道当年那几位语文老师现在可好。是否还继续带着一群孩子们追逐着语文的质朴和生活的本真。

读着读着就乏了

除看这本书是碰巧在豆瓣上翻到书名,想想作为一个本科毕业生刚写完个人鉴定,刚感叹过那几句从小学直写到大学的话,这真是诚恳的大白话——《活着活着就老了》,悄悄透露一下时间在不经意的匆匆。书起初还是有兴致的,可惜读着读着就乏了。

冯唐,按照其自己介绍,是一个妇科医学博士,然后到了麦肯锡,剩下时间拿来把弄文字。不过正如他自己在文章中提到的一样,这本书充其量多是“大号书”——蹲坐着如思想者全身用劲时候的消遣。我也不知道该给这本书打几颗星,打四颗呢觉得这样的俗东西给了这个高分书承受不住也有失自己的品味,打两星呢又觉得稍微辜负了自己初看的时候的快感。文章中提到的所谓“文字流氓”大抵说的便是作者本人。北方文化常常游走在两个部分——正色起来就好像人民大会堂,或者便是俗味儿太足,痞,单单少了一份雅气。想起当年看木心的书,很平静的语气叙述描写,不惊不乍,更不哗众取宠,难得的保持着读书人的“边缘状态”。这也是冯唐所提到的,但他可能则过于功名和迎合了。

整本书算是一个博客的集子,很真实——文章都出自一个脑袋所以引用的例子大同小异,想表达的观点也所差无几,所以自觉得不必要看完。其中列出了一些单子和推荐了很多好书也给了忍俊不禁的评点是一个很好的看点。也许是作者平时忙起来事情太多,读书时间都压缩到了如厕的时候,少了消化吸收,更给了大众一个不置可否的对待情色文学的态度和文字的随意性。有些话放在网上,博客里,印成书来也就不必了。

随想

每次写日志都会感叹拖延症,让一个一个零散的随想片段不得已而被挤压成囫囵一坨。去了青岛、去了武汉这些个地方回来没有游记没有照片整理都习以为然。数个月后再想起来,青岛的印象倒还如导游所说的“红瓦绿树,碧海蓝天”,住在老城区那块儿难体会出大城市的感觉但是火车站边上的栈桥和大海真的很漂亮。晚上坐在沙滩边上自然会想起杭州夜晚坐在苏堤长椅之上。西湖就这么一泓,水声沙沙的轻柔与大海一浪一浪向你推来的感觉大相径庭。后来读到《中国国家地理》那期讲到浙江沿海,感叹中国人与大海终归有着隔膜。一来也是中国沿海海水没有那么湛蓝碧绿,一来也是中国人本身的保守和防卫思想——这般骇人的力量便不如敬而远之。武汉大抵没细玩,赶上了武大的樱花觉得校园被这般折腾很是不值。武汉城建很好,黄鹤楼上看长江穿过也难想象他在雨季咆哮之势。泰坦尼克号很好看,电影很长,故事很完整,仅此而已。看这部电影更多的是一种符号,也不再去多想诸如船若是未撞冰山会怎样的问题了。

想再感叹一下拿到驾照的感觉。就随手接过一本印着名字贴着照片盖着章的小本子,这种场景一旦出现在游戏中,比如主人公习得了一项新的技能,肯定是伴随着技能点数的消耗,或者是经验值的增长,然后到达某一个奇妙的临界值,铛,身体脚下发出耀眼光芒,浑身感觉注入了一种新的力量,摆一个Pose,弹出一条提示:你已习得“开车”技能!可惜我不在二次元之中,什么感觉都没有。学车几个月弹指一挥间也不曾察觉和几个月前的我有何不同,略感失望。生活就是这样,太平淡了。曾经我也曾感慨过,譬如走在路上,看着周围的房子忽然间如同火箭一般发射上天(这个镜头有类似在《三峡好人》中出现),等等。但是生活一成不变。你可以期待奇迹发生,虽然大多数情况下它并不发生,但它仍不失为你活下去的理由之一。

毕业季。吃着腰果,喝着蜂蜜。今天下载了一部美剧《费城永远阳光灿烂》(It’s Always Sunny in Philadelphia),虽然对剧目本身没有特别想法,但是这个名字就足够了。比起现在的生活我远远的更加期待于未来。

还有82天。

五月摹图一张 儿童节快乐